央广网西宁8月1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当航拍无人机掠过青海沙珠玉的上空,镜头里跃动的不再是单调的暗黄,而是一幅由草绿、深褐与湛蓝交织的斑斓画卷。
沙丘如同被施了定身咒,静静卧在草方格织就的“地毯”下;村庄被绿意缠绕,村民在树荫下乘凉,好生惬意;远处的塔拉滩上,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着的光芒,与光伏板下悠闲啃食青草的羊群,共同谱写着一曲生态变奏曲。
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曾被风沙“统治”,苦不堪言……
航拍沙珠玉乡(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沙”掩珠玉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沙珠玉地区是中国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在沙珠玉流传着一句俗语:“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
“那时候,风沙大,端起碗来吃饭,半碗沙子半碗饭……”“一吹起风沙,房间里就像是到了夜晚,得把灯打开才能看见……”听着沙珠玉乡村民的讲述,那些风沙肆虐的场景浮现眼前。
“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去沙珠玉亲戚家,从共和县恰卜恰镇坐班车,一路上都是荒滩,流动沙丘。每次刮大风,大人们都会开玩笑说沙珠玉的‘阿舅’来了,这个‘阿舅’就是指沙珠玉的风沙。”曾经在沙珠玉乡工作数年的共和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王丽明说。
走进沙珠玉治沙历史展览馆,当地群众被风沙所困的往昔场景印刻于资料图片中,沙珠玉数十载战沙治沙的经历浓缩于一幅幅油画和展板之上,来往游客群众跟随着讲解员的回顾和讲述,倾听着那些属于沙珠玉治沙人共同的记忆。
齐心锁沙
自1956年起,沙珠玉拉开了治沙的序幕,一场持续六十余载的生态逆袭,在沙珠玉上演。荒漠绿洲的建立,凝聚着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也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治沙事迹。这其中便有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高级工程师赵雪彬一家三代治沙的故事。
回溯1958年,赵文轩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带着一股子热忱,响应党的召唤,从天南地北奔赴青海,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潮。他们一头扎进沙珠玉,在这片沙土上摸索着育苗的法子,试验着造林的技术。整整二十多个春秋,这群第一代治沙人凭着一股韧劲苦干实干,终于在沙地上竖起了一道生态屏障。时光转到1979年,赵文轩的儿子赵士学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了第二代治沙人,苦心钻研沙珠玉的农田林网建设和治沙试验,一干就是三十年。到1997年,赵士学的儿子赵雪彬毕业后,循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成了第三代治沙人。他们就像高原上的青杨树,深深扎根在沙珠玉的土地上,守着初心,揣着信念,把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防沙固沙是一项系统工程,六十余载治沙光阴里,在国家政策指引和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与付出下,沙珠玉地区相继采取了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治理措施,研发了插杆水钻造林专利技术,探索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推进的实践真知。
一块块沙障和一株株小树苗“盖在”沙珠玉的沙地上(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治沙之路,布满荆棘,却总有一群人用热血与坚守照亮前行的方向。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原党支部书记旦正,就是这样一位“追绿人”。
十多年前,时任下卡力岗村党支部书记的旦正带领村民尝试种植松树,在沙滩荒地撒播下绿化的种子。
“那时候我们就是尝试,看看种松树能不能活下来,我们每天都会来林子里查看,提着桶浇水,时刻操心着。”说起过去栽树的经历,旦正滔滔不绝,而看着眼前的满目绿色,旦正布满皱纹的黝黑面庞上,铺满了自豪和欣喜。
旦正向记者介绍松树林的长势(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时光荏苒,当初及腰的树苗已长得高耸繁盛,下卡力岗村被绿色包围,郁郁葱葱。
如今,防沙治沙机制不断完善,沙区植被得到有效保护,这里建成了享誉全国的“高原荒漠沙珠玉绿洲”,形成了沿沙珠玉盆地顺风向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防护林网区的综合防风固沙体系,起到了全民治沙的“沙珠玉防沙治沙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珠玉”生辉
如今的沙珠玉,放眼望去,村落间、农田里,防护林网相互交织,满眼翠绿。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荒漠化土地面积11.7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数值从1956年的90.28%减至12.3%。
绿色在沙珠玉蔓延(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一株株小树苗,一片片阻沙网格,在沙珠玉的土地上扎下根,绿意逐渐覆盖到沙珠玉的田间地头,延伸到村民的家门口。
下卡力岗村党支部书记山珠加告诉记者,如今,村子里的绿色留住了,生态变好了,雨水也多了,现在村民们搞养殖产业、种植产业的人也多了起来。“发展的路子多了,乡亲们的收入和生活自然也就越来越好了。”山珠加说。
往昔肆意游走的黄沙,如今正悄然蜷缩进绿色的怀抱。这片土地上,持续数十年的治沙“战役”,早已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诗篇,镌刻进每一寸土地。
通往沙珠玉乡的路上,参天大树绿意葱茏(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数据无声,却诉说着惊人的蜕变。如今,这片土地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30%以上,固定、半固定沙丘牢牢“站稳脚跟”。
从沙海茫茫到绿意融融,沙珠玉的逆袭密码,藏在政策的精准发力里,藏在科学的治理方法中,更藏在无数治沙人永不言弃的坚守中。这片土地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怀揣信念、付诸行动,再顽固的黄沙,也能变成孕育希望的沃土。未来,沙珠玉的“变形记”还将继续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未完待续。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