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而下半场的中国队,是越踢越不行,后防线被出现了崩盘。

央广网西宁7月25日消息(记者汪晓青)爬上高高的古城墙,600余年的历史风霜从眼前划过,黄河流域文明的脉动仿佛触手可及。

贵德县玉皇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7月23日,在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玉皇阁古城内,斗拱飞檐与市井喧嚣相映成趣,沉睡的文物在生活百态中苏醒。

“玉皇阁的斗拱榫卯不能差一丝一毫,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陈封启是一位参与玉皇阁修缮工程的匠人,他和团队用两个月时间,将矿物颜料调成与明清彩绘一致的色调,用传统技法加固了28处松动的梁柱。

贵德县玉皇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保护为基,活化有道。为守护好县域内如玉皇阁等古建筑,贵德县构建起严密的保护网络。从成立文物保护工作小组,到与村社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再到建立县、乡(镇)二级保护体系,层层压实的责任像一张大网,将470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保护范围。

玉皇阁古城望向贵德县城街巷(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目前,贵德县已累计投入7000余万元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让青海明长城贵德段、珍珠寺等一批国保、省保单位完成了本体修缮和“三防”工程。在文庙的戟门前,修复后的石雕螭首排水口重现往日神采,既保持了历史原貌,又解决了雨季积水的难题。这种“修旧如旧”的坚守,让贵德成为河湟地区文物保护的典范。

驻足古城,遥望古昔(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依托贵德文庙及玉皇阁古建筑群,贵德开发了“黄河文化探秘游”,游客既能在玉皇阁三层俯瞰三河风光,感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也能在民俗博物馆里,通过老农具、旧器物等触摸古人的生活温度。古城里的商户们也行动起来,经营农家乐,端起“旅游饭”。

在玉皇阁古城倾听历史回响(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夕阳为宝顶镀上金边时,古城灯光次第亮起。砖瓦壁画诉说着黄河故事,在守护与利用的平衡中,贵德正让文明记忆跨越时空,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